近日,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 、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规范工作理顺‘公参民’学校体制机制 ,着力建立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各安其位 、相互促进的教育格局。”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部分公办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 ,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地方教育资源供需矛盾,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但是 ,随着社会对教育公平价值的要求和教育法规制度体系的完善,“公参民”学校的问题不断显现,加重了人民群众的教育负担 ,影响了教育生态,社会反映强烈。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表示,规范“公参民”学校工作推动公办学校回归公办,社会力量举办民办 ,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同时,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印发,也为规制“公参民”学校的办学模式 ,提供了制度保障 。
据介绍,《通知》的适用对象包括三类:公办学校单独举办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公办学校与其他公有主体合作举办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公办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个人合作举办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
根据《通知》,“公参民”学校具有以下四种情形的 ,转为公办学校:
一是公办学校单独举办或者公办学校与其他公有主体合作举办的“公参民”学校,应转为公办学校;
二是公办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个人合作举办的“公参民”学校,经协商一致且条件成熟的 ,可以转为公办学校;
三是既有居住社区配套建设的“公参民”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转为公办学校,也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学位 、继续办学;
四是公办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个人合作举办的“公参民”学校 ,不符合“六独立”要求(即独立法人资格、校园校舍及设备、专任教师队伍 、财会核算、招生、毕业证发放)且难以整改到位的,可视情况转为公办学校或终止办学。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指出,由公办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 、个人合作举办的“公参民”学校,办学条件符合“六独立”要求 ,可继续办民办学校;办学条件不符合“六独立”要求,但限期可整改到位的,也可继续办民办学校 。由公办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个人合作举办的“公参民”学校 ,办学条件不符合“六独立”要求,且限期整改不到位无法继续办学,可视情况将其转为公办学校或终止办学。对于终止办学的 ,各地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具体办法。
《通知》强调,各地要着力增加优质公办义务教育资源供给 ,保障就近入学,不得再审批设立新的“公参民”学校。公办学校也不得以举办者变更、集团办学 、品牌输出等方式变相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 。地方政府和公办学校不得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新增派具有事业编制的教职工,已经派出的 ,分阶段分步骤有序引导退出。
《通知》指出,公办学校不得以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名义开展选拔招生或考试招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以公办学校或者公办学校校区、分校的名义招生,也不得以借读、挂靠等名义变相违规招生。公办学校应当规范学校名称 、简称的使用 ,不得违规输出品牌 。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也不得利用公办学校品牌开展宣传或其他活动。公办学校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提供服务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后签订协议,有偿服务费收入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 ,防止坐收坐支或私设“小金库”。
《通知》强调,各地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规范“公参民”学校作为重要政治任务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稳慎有序推进 。各公办学校要强化政治担当,落实主体责任 ,切实完成各项工作部署。
